《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华文学】面馆

摘要:【风华文学】面馆   北正街是小镇仅有的一条历史商街,街道沿着河流延伸,人和物自然大多在此汇聚。街上靠近渡口边有着两家百年面馆,一个叫苏家面馆,一个叫王家面馆,这也是除古牌坊外,街上仅有的两家有着老式装潢的门面。   王家前任掌柜死得早,店面交给还没满三十的儿子打理。王掌柜虽然对百年老店不太上心,但对赚钱特别在行。子承父业不久,就把面馆打理得蒸蒸日上,不是装修自家门面,就是转战更多的面食、各种小吃面食,一度抢了苏家的生意。   苏老汉背着手从店里走了出来,趁着闲暇时盯着自家店牌看了看,又背过去盯着王家的也看了看,然后背着手从外面走了进去打理生意。   熙熙攘攘的人群虽然多,吃面的却很少,除去旅途奔走的顾客,就只有少数的常客帮忙照顾生意。两家面馆百年来生意其实还是老样子。这也难怪,百年来这条街也没怎么发展,建了些楼房,多了点店铺,不过大多是洋店,面馆还是只有这两家。虽说有着百年名号,可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确实店面规模太小。最近洋店拉拢了不少青少年,生意也是蒸蒸日上,王掌柜有些耐不住性子眼红着便装修了自家门面。   往后几个月里,别的店铺开始跻身面业,洋店新推出了很多洋面,吸引了不少顾客。王掌柜于是又打算转战更多的面食,各种小吃面食,希望能借此招揽更多的顾客,生意越做越大。   王掌柜也习惯性地待在自家店门口盯着店牌看了看,不过这次苏掌柜也在自家店门口看着,他们相互看了看,没多久就都走进去了,只是苏掌柜背着手踱着步,王掌柜笑嘻嘻地招待着刚赶来的熟客进了面馆。面馆也隐约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虽然没人口头说,不过人们心知肚明,但是也有很多撑自家门面的人上前去吃了几回,然后回来说还是苏家的面地道有味,引得众人哗哗而笑。   苏家面馆一锅汤煮了百年了,从未熄火,来吃面的人还没进门就可以闻到它的酥香,没等吃面就早已被诱惑得口水直流。苏家面馆一天定量销售,不过每天也不定卖得完。   苏家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店中间挂着一幅字,写着一个很大的“信”字,字写得很大,毫无美感可言,估计是开山祖师爷随手写的,不过字的偏旁墨用得特别多,也写得特别用力,来吃面的顾客总会被这字吸引,然后相互议论着,莫衷一是。不过经此一比,苏家比王家规模可以说小得太多了。   苏家停了一天业。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跪在店里“信”字下的苏家儿子,不过都不敢围着窗户看,只是依稀可以听到苏老汉和妻子在房子里吵闹着。苏家面条都是自家做的,所以提前和好的面尤为重要,这也是苏家百年来传下的祖训。偷懒没有和好面的儿子怕被老汉责备,悄悄用现成和的面滥竽充数。苏老汉想到以前桀骜不驯的自己,因为弄错了顾客的面就被父亲罚跪了一天。老汉想,是时候该磨练磨练他了,祖业不能断在他手里。   一天,卫生局的人突然来袭,查出王家面馆的面和油都有问题,王家面馆因此被查封了。后来听卫生局的有关人员透露,是一家店铺匿名投诉的,谣传还有很多吃了王家的面闹肚子的人也联名举报了。   几天后,王家面馆重新开张,不过店牌没有更换,只是主家的是苏老汉的儿子。王家面馆也从此用上了苏家的所有技艺。来来往往的顾客很少很少,就连苏家的顾客也少了许多。儿子跑去找老汉议论此事,指责老汉是不是他匿名举报的,老汉没有做声,只是拿来了和那个“信”字一样大的纸和笔墨,叫儿子同样写一个“信”字。儿子没有推脱,龙蛇飞动写了下来,老汉也没有做声,同样龙蛇飞动写了下来,而且力道特别遒劲。   “父亲,原来你的字这么好看,那这么说你的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啊。”儿子惊讶地望着父亲写的字,然后呆呆地跟父亲说道。   苏老汉没有说话,只是让儿子安心回王家面馆打理生意。第二天,王家面馆店中间挂上了一幅字,写着一个很大的“信”字。儿子望着他写的字,思索了好久。   王掌柜因为这件事被拘留了两个月,两个月里王家面馆生意式微。出狱后的王掌柜多了些沧桑,急忙忙地和家里人走到了面馆门前,望着他家的店牌,他落泪了。在店里打理的苏家儿子也急忙赶了出来,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老汉望着儿子,要他把钥匙还给王掌柜,儿子半送半缩,被老汉一把抢过,王掌柜泪眼婆娑地望着苏老汉,手只是在颤抖。   “你怎么能把我们祖传的技艺交给他们呢,你这样怎么对得起祖宗,我们还有什么资本和他们抢生意啊。”儿子很不耐烦地跟父亲说话。   “百年前,王家就是苏家员工自立门户的,所以有苏家一半的技艺。现在洋店日益膨胀,王苏本来就是一家啊,我从未想过跟他们竞争什么,我只想你能真真正正做个人,担负起百年店铺的希望,我们虽然赚不到钱,但是我们可以赚到人心。”   几天后,王家面馆重新走入正轨,王家面馆里多了许多苏家面馆的人,苏家面馆多了许多王家面馆的人,味道早已不分各家了。   王掌柜背着手踱着步从店里走了出来,盯着自家店牌看了许久,然后转过身盯着苏家的看了许久,然后看了看这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仿佛时间在他身上停滞了脚步。

【岁月神偷】追忆李潺

摘要:【岁月神偷】追忆李潺   李潺先生离开人们6个多月了,但人们还在怀念他,议论他,无尽的思念他。   李潺生前曾担任过湖南书法协会常务副主席,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史馆员,湖南电视台国家级美术师。他常说希望自己活到80岁,能完成自己的愿望:在北京举办自己的个展,出版自己30万字的书法理论著作,并再举办一次书法、篆刻国际大赛。而今他匆匆地走了,离开了人们,离开了心爱的书画事业。这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作为湖南省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他的书法作品五体兼备,而且水平极高。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笔墨奔放,多情变荡,布局奇沤,张力满盈的草书。有人说他的草书是中国第一草书。李潺先生的书法作品,取众家之长,勇于从传统中拓展现代意识,并融入个人的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于是也终于开创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全国各地都流传着李潺先生的作品,李潺先生不仅书画、印自成一家,而且在诗歌散文上的创作,也造诣颇深。他的书、画、印、诗词、散文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被艺术界称为四绝,江南奇才。他曾应邀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全国10多个城市主办个展。并在湖南省举办了李潺先生艺术周。日本与新加坡也曾邀请他讲学、表演并主办个展。他为了传播书法艺术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为祖国传统艺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李潺先生生前出版了一系列书籍,主持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文献:《都梁文钞》。出版作品有《李潺书法选集》《李潺画集》《李潺篆刻选集》《李潺诗歌集》《李潺散文集》等20多部著作。丰富的艺术成就,被海内外70多家媒体,100*多次专题报道和评论,因而他也被录入了英国剑桥大学200家名人杰出人物传记及国内外200多家辞书。他所创作的一千多幅作品被各家碑林、书法集及博物馆用来收藏、刻碑、展出、出版。李潺先生辉煌的艺术成就,被国人惊讶,并在国人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他也会永远被人们怀念追忆,他虽然与国人所离去,但他却印在国人的脑海中且被人们永远记忆,发光发热。

【湘江】第420期 国画 蝶恋花

摘要:【湘江】第420期 国画 蝶恋花

【读书笔记】沙漠里的女人心

摘要:【读书笔记】沙漠里的女人心——浅论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1976年5月,三毛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一部地理杂志的吸引下,三毛背上行囊远走他乡,写出了浓厚浪漫的异国情调和沙漠独有的风土人情。   三毛是普通中国女人,她有着传统中国女人的贤惠美德,顾得好家也照顾得好丈夫,可她也是天生的流浪者,动时尽是不羁,静时又那般敏感。很多人赞叹三毛后期的《雨季不再来》《滚滚红尘》等佳作,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主义表征最明显的一部在我看来是《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深刻地展现了早期三毛的创作风格和性格特征,在沙漠中的三毛不畏世俗,与她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挣扎着脱离陈规旧俗的束缚与制约,追求自我的愉悦与快乐。这种叛逆的女性主义在她的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撒哈拉的故事》体现了文明对立下的女性主义。书中,三毛是阳光灿烂的,是我行我素的。你看,初到沙漠她便开张了“中国饭店”,而饭店的开张,无疑是给她枯燥无味的沙漠生活开启了一扇趣味之窗。一道“粉丝煮鸡汤”被她戏称是“春雨来了”,“蚂蚁上树”变成了中国的“尼龙绳”,猪肉是“顺喉头”的药,小黄瓜在她的锅里摇身一变成了笋片,荷西的老板吃得却是很开心。她会与荷西打闹,也会说“胡话”逗荷西,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   三毛是不被拘束的,是外放的,是敞开怀抱去拥抱生活的。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在沙漠里生活的撒哈拉威女性所没有的。再来说沙漠里的女人们,她们是愚昧与落后的,虽然她们同样有着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但终归还是活在男权主义压迫下。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有很多处表现。比如《娃娃新娘》里就将当地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进行了具体描写,“撒哈拉威女人是不知道自己几岁的”,在三毛从罕地口中知道姑卡只有十岁时后表示惊讶,罕地却不以为然地说“小什么,我太太嫁给我时才八岁。”《悬壶济世》里,“因为医生是男的,所以这些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能给男医生看的”……看到这些句段不禁让人咋舌,这世上竟然真的还存在着这般愚昧的意识。但三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对抗着这种落后习俗。还是在《娃娃新娘》里,她叹着气说“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结婚”,“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在《白手起家》中她又说“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三毛之所以直接叫板撒哈拉的落后风俗是因为她自小接受的是先进文明,她本人也在国外待过很久,所以,三毛是一个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现代女性。正是通过对撒哈拉威女人以及沙漠落后文明的描绘更好地衬托出了三毛身上散发的女权主义气息。   《撒哈拉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女人的传统情结。三毛并不只是强势任性的。她身上最突出的不是尖锐的部分,而是她的温情与主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中国家庭妇女的传统品性——温婉内敛,勤俭持家,也可以看到三毛自身独特的魅力——知书达理,善解人意。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写道:“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和荷西登记结婚后,荷西提议说去国家旅馆住一天,但三毛说“我情愿回家自己做饭吃,住一天那种旅馆我们可以买一星期的菜。”生活的细节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而三毛,没有华丽装扮的生活,却依然看得出她的情真意切。对荷西的情真意切,对沙漠的情真意切。《白手成家》里,三毛说:“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字里行间,我们看得见三毛对荷西的爱。这是一个普通女人对丈夫的依赖,是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对家庭的归依。   三毛,作为一位成熟女性作家,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她的性格、女性思维特点潜意识地注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然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契合地折射。而《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前期三毛女性主义表征最突出的。   再结合文本,首先我们说三毛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妇女,可她身上又不仅仅只有传统东方女性的特点,因多年接受的西式教育,以及受到西方女权与民主人权思想熏陶下的三毛主观思想中更多带有的是自由平等的女性主义。总而言之,三毛是聪慧的,是生动的,是善良的,是勇敢的……寥寥数语写不尽这个传奇女子的此生尘缘,我们只能祈祷来世,愿她常无别事,携挚爱之手,踏遍万水千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重温红色故事】八子参军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重温红色故事】八子参军   当年,“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感人场面在赣南苏区乡村时刻在发生。无数年轻人,为了国家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几日前,中国军网记者走进瑞金,听杨世桃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八子参军的故事。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的一位普通村民,家有8个儿子,世代遭受地主剥削,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红军来到后,家中分到了田地才过上了好日子。也因为此,杨荣显对红军始终怀有感激。   1931年,在叶坪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就带着大儿子、二儿子前去报名参军了。   不到三个月,两个儿子便牺牲在了战场上。噩耗传到家中,杨荣显老人一句话也没说,看着儿媳妇手中的孙儿,他心如刀割。   1932年,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敌人对中央苏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员短缺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的号召,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杨荣显老人再次把剩下的六个儿子,都送去参军了。此去征程漫漫,前方枪林弹雨,杨荣显与儿子们当然知道参军作战的危险,但是他说“你不去、我不去,谁去呢?”   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先后牺牲在了战场上,此时,邓小平听说了杨家的事,专门派人看望了杨荣显老人,并告诉他部队已下了决心,要帮他找到老七、老八送回家中。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最后,终于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找到了老七、老八,听说了家中的事,哥俩说:   “等打完广昌这一仗再回去。”   可就是这一仗兄弟俩再也没能回家。   听到老七、老八牺牲的消息,杨老再也忍不住悲伤,他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村头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他捧着儿子的遗物哭着说:   “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呀!老三,你参军走的那天是你新婚后的头一天,可怜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等啊、盼啊,可你怎么也不回来呀!”   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事迹是瑞金人民倾尽所有、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苏区时期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余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十四五岁的孩子都加入了革命队伍,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7166人,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连姓名也没有留下。

【呵笔成诗】

摘要:【呵笔成诗】 夏夜 一 炽仙狂恣雾气迁,不教清风送安眠。 我晓星月多寮落,且携镜花照水前。 二 对月栀子馥郁身,风尘一色作观人。 灯零火落独影里,援引诗书定闲神。 三自古姮娥引思洪,蟾光也娆玉簟中。 可堪祖妣入梦景,谁拟溽暑祭宵风?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8226次访问,全刊已有632135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