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进行时】“五四”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时代号召

摘要:【学习进行时】“五四”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时代号召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7000余字的讲话中,总书记深切缅怀了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明确要求。   3个“伟大”,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6个“要”,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建功立业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做好3种“人”,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中国共产党子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   ———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

地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基于我校在新宁县风神洞村的帮扶案例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并实施以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加强对高校教育扶贫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校在新宁县风神洞村的扶贫实践   我校于2015年起对新宁县回龙寺镇周家岭村(现已合并为风神洞村)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生物食品等专业学科优势,为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教育扶贫。加大对当地教育教学的资助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氛围,发动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认领帮扶学生,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学习条件;学校将大学生专业实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师生交流和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实施教育奖学计划,每年对考取大学和研究生的学子给予奖励,倡导教育脱贫的观念。   (二)人才扶贫。提升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注重“两后生”培养,实施雨露计划。组织蔬菜和葡萄种植专家到村里现场指导和授课,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技能培训、田间授课等,切实提高当地群众自身脱贫能力。   (三)产业扶贫。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建好高山特色种植项目,创新管理模式,确保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将产业扶贫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互惠多赢。物流专业教师指导的“蜂巢”学生团队用专业知识为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与物流企业合作量身定制的创业实践项目,有效的将城市“菜篮子”工程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四)科技扶贫。依托于高校师生的智力资源,选派交通、水利、城乡规划、农作物种植、环境治理等方面专家学者、无人机团队和120余名大学生到扶贫第一线实地勘察调研;依托精准扶贫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成果,对学校驻村扶贫工作给予理论与实践指导,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政策咨询与理论支撑。   (五)文化扶贫。强化理论与政策的武装,通过“村村通、村村响”,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注重调配教育教学资源深入贫困地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思想脱贫,建立国学教育基地,将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想动力。   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   (一)教育扶贫是基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极大优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要协调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攻克脱贫难关。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资助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民对基础教育获得感的提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在高考招生方面,适度向贫困地区倾斜,扩大面向贫困地区招生计划。   (二)产业扶贫是重点。丰富的人才资源是高校产业扶贫的独特优势。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广泛深入基层调研,挖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选取特色产业,制定长远可行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给予产业技术支持,提高产业扶贫的成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三)科技扶贫是支撑。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丰硕的科研成果,破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实施校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成果转移转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实施结对帮扶机制,利用校内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给予贫困地区科技咨询和服务,开展科技人才、产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扶贫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要鼓励科研人员对贫困地区致贫原因、脱贫对策等进行研究,支持其开展科技扶贫研究,推进其产品技术创新升级。   (四)人才扶贫是保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往往忽略了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高校应不断为扶贫注入人才“能量”,为培养农村科技创业人才提供强大的智力平台。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元的培训课程,给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提供支持,切切实实的提高当地群众的脱贫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将“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五)文化扶贫是核心。不管是造血式还是输血式的文化扶贫,目的都是为了对贫困户进行精神脱贫。高校应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对贫困户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引导贫困户树立“滴水可以穿石、弱鸟可以先飞”的脱贫观,改以往思想上的甘于贫困为不甘贫困,行动上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搭建多元的文化扶贫交流平台,开展文化扶贫论坛、座谈会、文艺演出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积极文化氛围,帮助贫困户打破传统固化思维。   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难点和路径优化   (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难点   1、高校扶贫优势挖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在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高校要依靠所具备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能按照“实事求是,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全面深入分析贫困村的优势和劣势,把好扶贫产业发展脉,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路径,突出扶贫主业,实现精准扶贫、协同扶贫,实现扶贫产业差异化发展和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   2、校企合作抱团发展。高校扶贫劣势在于缺乏资金投入、市场渠道、管理与风险防控经验,这恰是企业的优势所在。精准扶贫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大企地对接力度,借船出海,找准做实承载贫困群众和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规模化、特色化、长效化产业项目,积极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生产性服务组织、技术和流动协会,创新“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   (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优化   1、因村施策,找准产业发展路径是精准脱贫的长效之策。要按照“实事求是,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全面深入分析贫困村的优势和劣势,把好扶贫产业发展脉,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路径,突出主导产业,实现扶贫产业差异化发展和持续稳定增长。例如对产业发展有基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村,可按照“种养结合,以种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种养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经济增收。   2、按需施策,借船出海发展产业是产业扶贫的有效之策。贫困村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大企地对接力度,借船出海,找准做实承载贫困群众和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规模化、特色化、长效化产业项目,推进村内土地规模化流转,通过经营性、服务型、入股分红等获得收益,实现“弯道超车”。如在各物流园、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建立直供基地。   3、以点带面,培养能人带动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之策。发展扶贫产业需要有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主心骨”来组织和带动。村党支部是一个村的核心,要不断优化村级班子队伍,把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讲奉献的能人充实进来,充分发挥抓党建促脱贫的杠杆作用,抓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打造真正不垮的村级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有所盼、有所靠,稳定脱贫。   (本文荣获湖南省教育厅2018年“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活动特等奖,内容有删减。)

长沙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879次访问,全刊已有6318231次访问